那些年我們都誤會了!疼痛其實是身體的警報器
真人真事:從輪椅到重生的奇蹟旅程
48歲的資深攝影師謝安老師,二十年來扛著15公斤器材全台跑透透。原本以為只是職業傷害造成的「腰痠背痛」,沒想到竟演變成腰椎骨刺+肩關節沾黏的雙重打擊。最嚴重時連綁鞋帶都彎不下腰,半夜常痛到要衝急診打止痛針。
「那時候吃藥像吃糖果,復健科變成我家灶腳」謝老師苦笑著回憶。直到他鑽研出獨門的「累積傷理論」,搭配自創的腹活能吐納法(深呼吸時刻意收縮腹橫肌)、無骨式健走操(模擬貓科動物的脊椎波動),才逐漸擺脫止痛藥人生。
醫學權證:神經痛會「越痛越敏感」
臺北醫學大學麻醉科李元文醫師指出,慢性疼痛就像「壞掉的警報器」。當神經反覆傳遞疼痛訊號,會產生「痛覺記憶」現象。簡單說就是:
- 初期:被門夾到才會痛
- 中期:碰到門把就刺痛
- 後期:光是看到門就隱隱作痛
這種「神經敏感化」過程,會讓大腦誤判危險程度。李醫師特別提醒:「放任疼痛不管,等於讓身體處在持續戰備狀態,免疫力會直直落!」
破解惡性循環的3大實戰技巧
▍止痛不是懦弱!醫師認證的聰明止痛法
- 藥物:短期使用NSAIDs類消炎藥(如伊普芬)
- 物理:低週波治療儀+熱敷墊交替使用
- 科技:脊髓神經刺激器(案例中年輕男生的選擇)
▍每天5分鐘「脊椎復位操」
- 趴姿雙手交疊額頭輕靠
- 用鼻子深吸氣撐開肋骨
- 吐氣時想像肚臍貼向脊椎
- 重複10次後嬰兒式放鬆
▍飲食抗痛黃金組合
- 早餐:香蕉+無糖優格(補充鎂離子)
- 午餐:鯖魚便當+味噌湯(Omega-3抗發炎)
- 點心:黑巧克力+杏仁(類黃酮止痛)
關鍵轉折:當止痛成為治療的一環
李元文醫師強調:「疼痛治療要分階段,就像打仗需要不同武器。」急性期先控制火勢,慢性期則要重建神經。特別是安裝神經刺激器的案例,等於給受損神經「重新學習」的機會,從每天痛18小時降到2-3小時,生活品質就有戲劇性改善。
最後提醒大家:當疼痛超過3個月,或出現「睡覺痛醒」「痛到冒冷汗」等狀況,務必掛疼痛專科徹底檢查。別讓小疼痛偷走你的人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