飯後昏沉別輕忽!看懂「糖尿病型食困」危險訊號
🍚 為什麼吃飽就想睡?原來血液在搞鬼!
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:吃完午餐後眼皮越來越重,整個人懶洋洋的只想趴桌睡。家醫科醫師林惠婷解釋,這其實跟「血液大遷徙」有關!
▍正常版食困原理:
- 吃飯時腸胃啟動消化模式
- 全身60%血液衝向消化系統
- 大腦血流暫時減少
- 產生昏沉、注意力下降的感覺
「特別是吃太飽或吃很快的時候,」林醫師補充:「像尾牙吃 buffet 那種吃到撐的狀態,血液根本是『全員集合』到胃部,這時候想睡覺根本正常到不行!」
🚨 危險版食困症:糖尿病警報器!
但如果是「異常到不合理的疲勞」就要注意了!林醫師門診最近就遇到30歲上班族案例:
- 午餐後直接趴在會議桌睡著
- 同事怎麼搖都搖不醒
- 下午工作效率暴跌
- 伴隨一直跑廁所、狂喝水
檢查後果然血糖值飆破200mg/dL!原來是糖尿病搞的鬼…
糖尿病食困關鍵差異:
正常食困 | 糖尿病食困 |
---|---|
稍微打瞌睡 | 昏迷式深睡 |
休息10分鐘改善 | 持續疲倦2-3小時 |
單純想睡 | 伴隨頭痛、噁心 |
偶爾發生 | 每餐飯後都發生 |
📈 年輕人中標率激增!20世代暴漲5成
最近健保署統計嚇壞眾人:
- 20-29歲糖尿病確診數5年增51%
- 30-39歲確診數也漲30%
- 手搖杯當水喝、熬夜追劇吃消夜成主因
「很多年輕人以為糖尿病是老人病,」林醫師搖頭說:「門診現在看到高中生確診都不意外了!」
🔍 自我檢測:你中幾個危險徵兆?
✅ 尿尿次數變多(尤其夜間) ✅ 喝水量暴增還是渴 ✅ 食量變大卻一直瘦 ✅ 傷口好得特別慢 ✅ 視力突然模糊 ✅ 手腳常麻麻的
「如果『食困+三多(吃多喝多尿多)』同時出現,」林醫師強調:「別猶豫!快去做空腹血糖檢測和糖化血色素檢查!」
🛡️ 3招護胰臟神攻略
第一招:挑對「低GI戰友」
把白飯換成這些:
- 🍠 地瓜(連皮吃更讚)
- 🌾 糙米飯(混紅藜更營養)
- 🥗 蕎麥麵(冰鎮過GI值更低)
外食族必學:
- 超商選烤地瓜+茶葉蛋
- 自助餐先夾綠色蔬菜墊底
- 手搖飲改無糖寒天晶凍飲
第二招:飯後黃金30分
吃完飯別馬上躺!這樣做:
- 收碗盤(家事減肥法)
- 辦公室繞圈圈(從廁所走到茶水間)
- 靠牆深蹲(幫助肌肉吸收血糖)
「就算只是站著滑手機,」林醫師說:「都比坐著讓血糖飆高好!」
第三招:吃對順序超重要
掌握「333進食法」:
- 前3口:燙青菜/涼拌豆腐
- 中3口:蔥蛋/蒸魚
- 後3口:最後才吃白飯
「這樣吃能讓血糖上升速度減半!」營養師陳美玲補充:「記得要把最油的菜留到最後吃喔!」
🚫 地雷習慣快改掉!
這些行為超傷胰臟: ⚠️ 下午茶配珍珠奶茶 ⚠️ 宵夜吃鹹酥雞+啤酒 ⚠️ 把能量飲料當水喝 ⚠️ 空腹吃精緻甜點 ⚠️ 長期熬夜不睡覺
「很多人以為偶爾放縱沒關係,」新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志誠警告:「其實胰臟每天都在記仇!等到真的生病就來不及了!」
💡 小資族救命錦囊
- 辦公室放無調味堅果罐
- 隨身帶肉桂粉(幫助穩血糖)
- 手機設「每小時喝水提醒」
- 買血糖機自我監測(約藥局800元有找)
「與其等生病花大錢,」張主任建議:「每天花30元買地瓜取代蛋糕,省錢又健康!」
最後提醒大家,糖尿病初期有黃金逆轉期!只要掌握「吃對順序、飯後活動、定期檢測」三原則,就有機會跟血糖問題說掰掰~